生物多樣性:五十年前開始的第六次大規模滅絕
2020 年 9 月 11 日下午 3:43
發布的《生命力星球》報告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現況的指標。聯合國使用的今年的報告證實了全球範圍內脊椎動物種群被屠殺的預測。
半年度報告中揭露的數字
2020 年生命星球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的報告對我們星球的現狀做出了非常黯淡的判斷。1970年至2016年間,三分之二的脊椎動物數量下降:
- 世界自然基金會法國\ud83d\udc3c (@WWFFrance)2020 年 9 月 10 日
,但今年的數字更糟。人類活動當然是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主因。隨著所有這些物種的減少事實上,我們的人口已經從 39 億增加到今天的 78 億。我們可以談論「第六次大規模滅絕」嗎?對於一些科學家和記者來說,尤其是伊麗莎白·科爾伯特(Elizabeth Kolbert),她在她的作品中普及了這個術語第六次滅絕。人類如何摧毀生命,我們就在其中。對於其他人來說,我們必須等到超過 75% 的大關才能真正引發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對人類的後果
到 2100 年,作為當前五大威脅之一的全球暖化(其他三項是外來物種入侵、營養負荷和污染、棲息地改變和過度開發)幾乎肯定會成為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僅它就導致 20% 的陸地物種滅絕。令人脊背發涼的數字。正如世界自然基金會法國分會主席 Isabelle Autissier 所說,“生病的星球上沒有健康的人”。
這種配置對人類的健康風險確實很大。如果我們僅以 COVID-19 為例,這場危機與當前的消費和生產方式有部分關聯。生態系統的破壞也引發了人們對全球糧食安全未來的嚴重懷疑。毫無疑問,我們將成為自然衰退的直接受害者。
在經歷了這個令人心寒的觀察之後,為了採取具體行動,世界自然基金會提出了以下建議將盡快實施:
- 加強保護工作
- 轉變我們的農業模式,實現更永續的糧食生產並反對食物浪費
- 動物性蛋白質消耗量減少 50%。
在國際層面,2030年目標:
- 將當地社區置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核心,加強和擴大全球保護區網絡
- 致力於阻止人為造成的物種滅絕
- 將人類的生態足跡減半
- 將發展援助大規模轉向有利於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遷的項目,並監督私人金融參與者消除有害投資。
世界自然基金會呼籲所有“決策者”;現在是採取行動的時候了。